小時候,閱覽的散文、小說的作品,多來自海外,呈現的人地情,有時只能寄望想像。在Analog的時代,那些地方總是既近且遠,帶住一絲絲的神秘感。對我來說,著名作家西西(原名張彥)的《我城》可算是某種的啟蒙,打開了我對自己居住的地方「香港」的視覺,好像有了一種新的連繫。書中描繪70年代的香港,屬於百廢待舉,經濟、文化、社會建設處處充滿生機,大家亦逐漸對香港人的歷史和身分產生共鳴。
2022年,八十五歲的西西離開了我們,世界各地的朋友對她和她的文字,實在有說不完的思念和追憶。西西追思會選址就在她早年就讀的協恩中學。在追思會上,親友及作家學者把西西的各種逸事娓娓道來,也透過影片和朗讀方式,回顧她有趣又傳奇的一生。我對一個影像特別深刻:畫面中的她站在大廈天台上,鏡頭慢慢拉開,照見整個土瓜灣——一個她扎根大半生的地方,西西帶着微笑,揮着手,像是要跟大家道別一樣。記得她在《土瓜灣敘事》中,曾寫過如此一段:「有趣、神奇的地方我去過一些,的確打開了我的眼界,旅遊時,一定是我最愉快的日子;但我最關心的還是我生活的地方,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地方,對我有意義就是。」
西西對地方的觸覺,既敏銳又感性,讓我也提醒自己多留心觀察,保持對日常事物的好奇心。不要因為熟悉,反而不珍惜;我想對生活麻木,才是我們最大的損失!而要懷緬一位如此豐富的作家,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翻開她的書,一頭栽進她的文字世界,或是邊讀邊走,進入書的場景,享受彼此的同在。不過,除此以外,也有別的途徑,就是從其他作者身上,看見西西。
本地寫作人可洛(原名梁偉洛)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科幻小說《鯨魚之城》開宗明義表示這是向西西致敬的作品,之後的《文學散步》系列也是書寫人、地、情的故事,下次就讓我們相約在路上吧!
撰文:萬樂人
突破書籍作者,著有《邊個想返工》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