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閱讀

有一次,與中學生訪談,被問到除了透過課堂學習或課外活動,去尋找並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信念外,是否也有其他渠道?我劈頭想到的就是:閱讀!

 

我想閱讀最能夠創造空間——讓人思考、想像、沉澱、安息,既能賞心悅目,也可挑戰視野;既可激動人心,也能安撫心靈。 北宋黃庭堅有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最近,我探訪的成都市就曾被評選為中國「2015十大數字閱讀城市」第一名。市民平均每月讀7.4本書,相等天數約五天,手機是首選的載體。

 

主辦單位參考內地十一家數位閱讀平台,分析有關人羣滲透率、人均閱讀書本數量、瀏覽時間,與及閱讀頻率等大數據,而作出評選。成都更在今年4月開始建立「家門口的圖書館」,讓市民可以通過電子借書機,掃描一下就能借閱新書。這些電子借書機,裡面儲存了三千餘種圖書、上萬種期刊。市民只需要掃描QR code,就能將電子書下載到手機或平板電腦上。

 

今年,五年一度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向五十個國家或地區進行調查,數據顯示香港小四生的閱讀能力相當高,雖不及上屆排行第一,但仍高踞全球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及新加坡。可惜,其中只有34%學生自評有積極投入閱讀堂,遠低於國際平均的60%,結果排名第五十,也即是全球包尾。小孩對閱讀的投入,往往與父母、家庭的閱讀態度息息相關。負責研究的學者認為親子共讀猶為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持續地閱讀,以至發掘當中的樂趣和天地,否則徒有能力,也會慢慢消褪,失去起初的作用。

 

撰文: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