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
教資會開綠燈 高等教育STEAM課程大躍進 修讀人數較10年前增26%

 

港府大力推動STEAM教育,特首李家超於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績效指標(KPI),包括於未來5年,教資會資助大學修讀與STEAM相關學科的學生比例達35%。本報按教資會資料,歸類有關學科及統計學生人數,發現過去兩個學年修讀八大與STEAM相關學科的本科生人數比例均已超過35%。教資會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八大近兩年共開辦約20項與STEAM相關學士課程,進展如期,會適時檢視進度。有學者指出,發展與STEAM相關的課程,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趨勢。

特首李家超於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未來5年,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中,修讀與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相關學科的比例達35%。李家超於今年中與教資會主席雷添良會面時,雷添良表示,教資會將藉新一個三年期規劃工作,積極引領大學達成政府就修讀STEAM相關學科的學生比例目標,培育具備不同範疇知識的專才。

本報近日整理及統計教資會由2013/14至2023/24學年的學生人數數據,參照教資會所列的學科類別,將生物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工程及科技,以及藝術、設計及演藝,歸類為與STEAM相關學科類別,統計修讀相關學科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比例(表1),發現2022/23學年及2023/24學年修讀相關學科的本科生人數比例,分別達37.5%及38.1%。而過去11個學年修讀相關學科的本科生人數,均達該學年本科生總人數的35%,並逐年錄得輕微增長。


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增幅最多
其中,上學年共有34026名本科生修讀與STEAM相關學科,佔整體本科生逾38%,對比10年前有27004人修讀相關學科,增幅達26%。而近10年間修讀人數增幅最多的是電腦科學及資訊科技,上學年有4976人修讀該學科類別,對比10年前的人數,增幅達53.7%;人數增幅最少的學科類別為物理科學,10年間僅錄得4.4%增長。

本報就統計結果,向教資會查詢與STEAM相關學科的定義、過去兩個學年修讀相關學科的人數是否已達標、下一個三年期鼓勵八大推出相關課程的措施或策略等;教資會回覆指,自政府在2022年提出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當中,修讀與STEAM相關學科的比例達約35%,自此,各教資會資助大學一直致力為香港培育更多相關人才,自2022/23學年起已開辦合共約20項與STEAM相關的資助學士學位新課程,進展如期。

教資會續指,適逢2024年進行三年期規劃工作,八大亦藉此通盤檢視未來3年開辦的課程組合,務求因時制宜,更切合香港未來發展所需。教資會將適時檢視邁向政府提出上述指標的進度,並繼續與大學保持溝通,鼓勵各資助大學全力以赴,實踐政府就培育人才的政策方針及目標。


醫學院理學院積極推新元素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馮應謙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發展與STEAM相關的課程,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趨勢。他以中大為例,校方積極推動STEAM的發展,多個學院都在其課程中融入大量的科學元素,特別是醫學院、理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課程。他又指,配合社會發展,不少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的課程也在轉型,融合科技和創新。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向本報表示,香港正積極發展「八大中心」,相關人才需求殷切。隨?茠韘~的全球科技革命,加上本港正大力發展創科產業,他認為修讀STEAM課程的畢業生就業前景明朗,鼓勵八大開設更多與STEAM相關課程,對於應對本港中長期人力資源需求來說,實屬必要。

搶辦跨學科課程 大餅越分越大

教資會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各資助大學自2022/23學年起已開辦合共約20項與STEAM相關的資助學士新課程,本報翻查及統計大學聯招(JUPAS)網站的資料,2022年至今,8大推出的新課程中,不乏跨學科課程,涵蓋人工智能(AI)、藝術及科技等。有學者分析指,高等教育界正推動跨學科學習及數碼化,例如商科亦會加入大數據分析,藝術作品及歷史事件等亦可用數碼技術呈現。


下學年將辦至少14新課程

本報對大學聯招網站的課程資料整理及分類,2022年至今,8大至少推出逾30個新課程,當中不乏與STEAM相關的跨學科課程,例如香港大學的「理學士(營銷分析及科技)」、浸會大學的「藝術及科技文理學士」、中文大學的「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等。至於2025/26學年將開辦與STEAM相關的新課程則至少有14個,例如港大的「文學士及工學學士(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中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等(見表2)。

教育大學人工智能及數碼能力教育中心總監江紹祥認為,全球因創新科技逐步崛起,踏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高等教育界亦正推動跨學科學習及數碼化,故課程目標「不是只?茞援騤蚞ヲ鴐O否STEAM,而是數碼化能否貢獻學科專業」。他舉例,現時市場學課程亦會加入數碼營銷,歷史等人文學科亦運用AI重塑過去地貌。

江紹祥亦指,新加坡、台灣、內地等地近年已積極開拓和AI相關的量子運算課程,反觀本港近10年修讀物理科學的學生人數未見明顯增長,他形容與全球發展趨勢不相符。他預計,本港的大學會考慮將量子科學、量子算法等內容,納入下一個3年期的課程規劃中,以回應社會對發展AI的人才需求。

?琤秅j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表示,資助大學及自資專上院校均因應政府發展「8大中心」的目標,積極開辦與STEAM相關的課程,培訓行業人才,以發展本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例,浸大及城市大學近年亦積極研究以數碼技術呈現藝術作品、闡述歷史等,成品研發與STEAM技術息息相關。



傳統學科轉型 新聞學院課程結合AI

近年不少傳統學科紛紛轉型,加入跨學科及STEAM元素,以配合社會發展及時代需求,有學者認為,未來修讀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科目的學生,須具備更多的技術能力,以適應市場需求。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則指出,大學需要促進人文與科技的對話與融合,故此保留傳統人文學科,與促進跨學科課程,應該並駕齊驅。

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偉倫新聞與傳播學教授馮應謙表示,為配合社會發展,不少傳統的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科目均在轉型。他以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目前學院開辦的課程,亦有結合科技及人工智能(AI)技術,「如果現在課程再不轉變,如果他們(學生)不會STEAM,是不能符合行業的要求。」


掌握數碼技術成大趨勢

馮應謙續指,例如在社會科學領域,過去的公共行政主要學習純理論,但現在需要通過收集大量數據,再結合理論作出分析;至於傳統上心理學的學習重點,在於面對面談話式的心理輔導,但如今則會透過腦電科學等技術,以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

?琤秅j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表示,社會發展數碼化技術屬於未來的大趨勢之一,如學生及早掌握運用數碼科技的知識,將有利就業。他亦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創意和藝術相關的學科加入科技元素,培育學生運用科技呈現藝文成果的技能。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表示,科技發展雖帶來經濟效益,但他相信很多社會議題不能完全倚賴科技解決,更需要人文關懷的回答,「大學更需要是促進人文與科技的對話與融合,而非只重視學生的科技能力,忽視他們的人文精神。故此保留傳統人文科目,與促進跨學科課程,應該並駕齊驅,而非零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