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聯招以外 認清升學選擇
 DSE考生終日埋首苦讀,大多夢想經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 晉升受政府資助(UGC-funded)的本地公立大學學位。若志願落空,有的重讀重考,有的轉投私立大學或其他專上院校,有的選擇副學位課程,務求透過非聯招(non-JUPAS)躋身八大,甚至三大。不過,面臨選校和選科限制、外在激烈競爭,以至超出負荷的升學壓力,此等途徑未必合乎不同學生能力。想升學及畢業路途更得心應手,報讀院校前,全面認識香港專上教育學制跟行內概況,方為上策。
 
 資助學額仍「爭崩頭」副學位市場龐大
 在歐洲,逾半大學生的比率,香港難以相比,距「全民皆學士」仍很遠。現時本港資助學士每年學費為42,100元,已多於二十年沒有調整,惟其成本早遠超此數目。社會人士獨愛資助學士學位,此取態無可厚非,但學額僧多粥少,成功通過中學文憑試(DSE)考入八大資助學位者,最多只佔二至三成,還未算其他試制競爭人數。就算脫穎而出,若非完全心儀該學科,畢業後前路也難免倍感茫然,還時聞學生半途棄學重來。
 
 近年,愈來愈多DSE生即使符合修讀學士課程資格,仍忠於興趣、個性和長處,從副學位起步,再專心銜接心儀學士學位高年級。欲了解銜接學位如何出現,須先清楚副學位成形因由。
 
 副學位發展多年,其市場價值始終沒有動搖。回顧上世紀末,本港市面已有不少專上學院跟隨英國制度,開辦三年制高級文憑課程,以職業導向或應用技術為主,佔有一定市場。副學士課程則始於千禧時代,由特區政府帶頭從美國引入,以通識學術、全人發展為本,強調年輕人須進修增埴。三三四學制下,當時轉回兩年制高級文憑課程,才跟副學士被劃統稱為副學位(sub-degree)。基本來說,前者有助就業,後者望升學士,社會上兩者各有需求。
 
 自資銜接需求增 政府帶動趨成熟
 基於副學位學生(尤其副學士)畢業後難升讀資助學士課程,就業市場亦沒有足夠空缺吸納,自資銜接學士學位需求與日俱增。為此,政府在大學聯招之外下了很多工夫,增加本地院校自資副學位、學士學位和銜接學位課程數目。例如協助興建新校舍或改善教學環及設施、成立35億元教育基金,為自資專上學生提供獎學金、加強課程質素保證、推動自資高等院校學術研究發展,以及提供學生資助等,本港專上升學途徑和機會已趨向成熟多元。
 
 十多年前大量銜接學位推出市場,但樹大有枯枝,觀感上確易良莠不齊。經過近年政府嚴謹監管,專上界別的透明度已被大大提高。現時學生、家長及各團體可依據「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iPASS)及「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HKCAAVQ),參考各院校資歷名冊和課程質素,保證眾多類型專上學位,包括自資銜接學士學位均受教育局規管認可。
 
 在升讀銜接學士學位三大類別
 
 第一類別
 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八大院校所提供的高年級學位
 特點: 傳統上乃副學位畢業生首選,主要取錄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直入八大全日制高年級課程(即year 2或year 3)。課程受教資會資助,學費較低(每年42,100港元)。
 備註: UGC高年級學位只取錄5,000人(2019/20學年),競爭持續激烈。
 
 第二類別
 由本地高等院校校外進修部及其他私立院校所開辦的自資學位銜接學士課程
 特點: 入學門檻較UGC學位稍低。學生能以全日制或兼讀制修讀。學費較資助學士課程高。
 備註: 全日制經本地評審(iPASS)本地自資銜接學位課程總數達233個(2019/20學年)。
 
 第三類別
 由海外大學聯同本地教育機構合辦的銜接學士課程
 特點: 科目選擇範疇廣闊,一般以海外大學頒發畢業證書。學生能以全日制或兼讀制修讀。學費不一。
 備註: 全日制經本地評審(iPASS)非本地自資銜接學位課程數目為82個(2019/20學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