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PDF
網上揭頁版
iPad高清版App Store下載

 
 
 
目錄 < 返回首頁
從$20,000到$20,000,000 碩士創業 博弈致勝
Q太郎 - 丁煒章
重塑港史舞台 - 鄺智文
北上墾地開創事業 翻譯員變農夫
南日本生態遊 奄美大島
回到黑膠盛行時
成就少年車神 全賴好父親
職場人力資源規劃
在職進修 兼讀課程選擇多
ABC of STEM
揀股票的幾個原則
新年萬福
推介課程總覽



碩士 More
"Master of Accountancy/ Pg Dip in Professional Accountanc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Sc in Strategic HRM / Master of HRM"
HKBU School of Business

"MSc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Sc in E-Commerce and Logistics Technologies"
CUHK - Department of System Enginer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學士
Bachelor of Businesss
Kaplan Higher Education

心理學課程
Upper Iowa University – Hong Kong Centre

其他 More
IELTS Preparation Courses
Wall Street English

PMP / CIMP / Coaching Programmes
Informatics

中學學歷課程
Maria College

海外升學
海外學位及專業課程
港專

近年黑膠熱潮捲土重來,吸引不少音樂發燒友重投黑膠唱片的懷抱。坐擁逾三十萬張黑膠唱片的「黑膠養父」歐德成(Pau l),卻直言港人未懂真正愛惜黑膠,故他不時教育聽歌者,要把黑膠當成人一樣相待,不可輕言丟棄。現年六十歲的Paul,每天都待在深水埗鴨寮街的小店?,等待有心人前來認領他口中的「孤兒仔」。

難以割捨 視唱片如生命
「通常二手唱片都很邋遢巖巉,收回來還要清潔去污、重新包裝。幸運的倒可以回復原狀,不幸的根本沒得救。」Paul說不上兩句就開始動氣,直言很多香港人都不懂愛惜物品,「每當看到有好音樂被弄至無可修復,我都很傷心。」

原來在他眼中,每一張黑膠唱片,都是一條生命。「我把它們當成人一樣,會唱歌給我聽。」所以在九十年代,當CD全面取代黑膠,幾乎人人都把家?的唱機、唱片扔掉時;Paul卻密密接收,唯恐自己會成為這場「黑膠大屠殺」的幫兇,「很多人都對我說,不要的話,就送去堆填區。我一聽見他們這樣說就怕了,只好盡量去救,結果愈收愈多。」問他為何如此珍愛黑膠?「只因小時候沒錢買正版,只好買翻版碟來聽,不然就是問朋友借碟來錄卡式帶,所以對它們特別割捨不去。」

「而且黑膠的聲音很暖、很真實,不像CD予人偏冷、硬、尖銳的感覺。」Paul解釋,因播放黑膠唱片時,唱針與唱片溝槽產生摩擦,經過空氣震動所發出來的聲音,讓人聽起來非常有現場感。「所以我經常說,黑膠的錄製方法恍如把歌手複製落碟,即使他們日後離世了,仍可以活在唱片?為我們唱歌。」

人棄我取 化身黑膠養父
Paul是越南華僑,1957年在越南西貢(現稱胡志明市)出生,今年將滿六十歲。回想和黑膠結緣大半生,他心中百味雜陳,「想不到一做就三十多年,我把命都交出來了。」然後把往事娓娓道來。

1965年正值越南內戰,當時Paul只有八歲,收聽美軍電台為大兵播放的流行音樂是其日常生活。「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曲大多由嬉皮士所寫,他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其中民歌手Joan Baez更創作了很多反戰歌曲,可稱得上是『嬉皮阿頭』。」

受嬉皮文化影響,Paul也討厭戰爭。「幾乎日日都聽到炮聲、槍聲。晚上睡覺時,一河之隔的地方可能仍在打仗,一片樹林燒得通紅……這就是我的童年。」在不安定的日子?,他與眾多孩子一樣,都不敢隨便外出,更憂心成年後會被徵召當兵,「看到周遭的大哥哥被帶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很怕過幾年就輪到自己。」結果十七歲那年,Paul被媽媽送上船,偷渡來到香港。

抵港後,Paul住在北角的天台木屋,閒時會去附近的唱片鋪逛逛。「當時我月入三百元,一隻新黑膠碟大概要二十元,所以只能久不久買一隻來聽。」及至1983年,木屋區被清拆,Paul輾轉搬到深水埗,竟發現人們都在丟嬉皮年代的黑膠唱片和衣物,「全是我渴望已久的物品,當然要大量拯救!」於是他不停收買,後來更在街邊開檔賣碟。「高峰時,由北河街街口到桂林街街口,放了幾十輛手推車,存放的唱片數以噸計。我曾多次被票控阻街。」為照顧好這班「孤兒仔」,Paul又要不時在街上巡視,免得有道友跑來偷碟。「花錢、花時間去養它們,壓力真的很大。有時候睡不夠,很容易就會發脾氣。」

「開孤兒院,真不是開玩笑的。它們一來就佔據了我的地方,又不知何時才能把它們送走。」Paul指,曾有一位女孩給了他一大疊張國榮黑膠唱片,「當時我馬上說,『不要給我啦,你把它們留起來吧。』可是她堅持不要,最後我只好對她說,『其實這些唱片賣不了多少錢,反正我租了貨倉,不如先放在那?,日後你也可以取回。』」可幸的是,約十年前,那位女孩真的回來向Paul取回唱片,「她還非常感謝我沒有把唱片丟掉,不然就會失去這些珍藏。」

午夜聽歌 進入幻想世界
近年黑膠市場復興,吸引不少人四出尋找珍品,Paul卻批評部分人並非真心喜歡黑膠,「他們只想炒賣搵着數,這與販賣人口無異。」來港四十餘年,Paul仍深感這?是一個金錢掛帥的地方,「香港始終以商業為主,人人為錢勞碌,很沒人情味。然而,聽黑膠是一種慢活,也是一種多重感官的享受,它是可聽、可看、可聞、可觸摸的。」

「我最喜歡在晚上聽三十、四十、五十年代的輕音樂、爵士音樂。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流行曲我也喜歡,唯獨不愛九十年代後的流行曲。我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Paul說,他現在幾乎天天待到天亮才睡,「今天也是七、八時才睡,就愛趁午夜無人之時聽浪漫音樂,可以好好天馬行空一番。」

Paul笑言他有一個美國夢,渴望移民當地居住,一過嬉皮生活,「可惜被這家孤兒院綁住了。」2010年,他首次踏足美國,看到公路上的眾生相,頃刻興奮不已,「以往只能夠在電影中看哈利電單車馳騁,當下卻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自己眼前。」

外遊的經歷亦讓Paul發現音樂世界之大,「香港人的確是井底蛙。先別管這?沒有泰國、越南、印度等地的音樂,哪怕是歐美音樂,不少唱片公司為了賺錢,幾乎清一色推廣大路流行歌曲,而忽略小眾音樂。」Paul還指,在八十年代,他連二十隊本地Full Band樂隊(地下樂隊不計算在內)也數不出來,「真希望自己在外國生活,活多幾輩子我都願意。」

經營黑膠買賣生意逾三十年,由街邊搬到樓上鋪,Paul只求讓更多人知道黑膠唱片的好,「知道其價值,就不會隨便說毀滅它們。但我最渴望看見的是,將來會有一千個、一萬個『我』,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