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零售業尋找職場新思潮

零售業尋找職場新思潮

  • 28 Mar 2014
內地旅客喜歡來港購買珠寶首飾,大型珠寶首飾零售商紛紛在購物旺區開鋪「插旗」。
零售業現時出現增長放緩的徵兆,由以往「食慣魚翅」,變成「食粉絲」,但未來增長料仍持續,食「粉絲」也不會「餓壞」零售業。反而是業界特別是前?工種,一直無法改變不光鮮的行業形象,才是窒礙行業發展的大患,香港零售管理協會(HKRMA)決意扭轉社會這種頑固想法,希望透過「神秘顧客計畫」、資歷架構,以及督促教育局重視零售行業等措施,向社會展示,零售業也是一門專業。


今期本刊專訪HKRMA主席麥瑞?,探討如何為零售業及年輕人擇業方面帶來「新文化」、「新思潮」。


食慣魚翅變粉絲

正常情況來說,農曆新年最多內地人來港辦年貨,故該月份的零售價值通常也會大升。然而根據統計處《零售業銷貨額按月統計調查報 告》顯示,今年農曆新年所在的1月份,本地臨時零售價值指數比去年同期僅上升14.5%。雖比前年同期僅上升10.5%為多,但卻遠遜於去年農曆新年所在的2月份升幅22.7%。這可能是一個徵兆,反映香港的零售業開始走下坡。


不少經濟學者和零售業界人士指出,自由行旅客的消費模式已然轉變,雖然內地旅客數目在1月份按年上升23.3%,總人次達435萬,但未能對本地零售業帶來明顯作用,特別是曾經風光一時的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類別,去年1月的指數較前年上升12.7%、2月更上升30.5%,但今年1月份只比去年同期上升10.8%。截稿時2月份的數據仍未出爐,HKRMA主席麥瑞?對記者說:「二月一定無得升啦,一定跌!」


零售業增長放緩,不少學者、旅遊業界人士認為,除因內地鼓吹節儉、減少「三公消費」、打貪等政策,打擊內地人來港購買名貴產品的意欲,亦因現時不少來港的內地旅客均來自二、三?城市,消費力不比一?城市的旅客。他們在租住酒店、飲食、購物等方面的消費,均傾向中、低價位,不像以往內地旅客愛大灑金錢。


《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報告》指出,2013年6月零售業職位空缺比2003年同期大增四倍,但就業人數增幅僅27.2%,反映零售業同時面對嚴峻的人手不足問題。自2003年本港開放自由行以來,零售業表現一枝獨秀,但十一年後的今天,卻遇上了暗湧。


雖然如此,麥瑞?卻認為,十幾巴仙的升幅不算低,只是零售業習慣了每年都有一至兩成的升幅,「我相信香港零售業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她說:「食慣魚翅,突然食粉絲好像很慘,但其實一點也不慘。」


循資歷架構 可邁向學士學歷

1983年成立的HKRMA,會員公司超過七千八百家,僱員數目更佔全港所有零售僱員一半以上。過去31年來,該會處理眾多零售業切身事宜,對整個零售業及社會輿論深具影響力,他們同時透過獎項、教育及培訓推廣零售業及提升行業競爭力。


在HKRMA及業界游說下,政府終在今年《財政預算案》建議撥出一億三千萬元發展零售業,由零售業界與職訓局合作,以撥款形式津貼零售業學徒,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且確保他們在學習期間已獲零售商聘請,免卻畢業後徬徨搵工的後顧之憂。課程共十八個月,第一年名額預計有一千二百個,初步計畫政府津貼每名學徒每月二千元。


此外,教育局亦協助零售業成立「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以便在業內推行現有的零售業資歷架構。政府正積極幫助職訓局認證零售從業員的資歷,明列從業員的晉升階梯。「在零售業工作了十多年,可以先認可資歷,繼續進修;如果是初入行的,也可依循資歷架構讀書,繼續在零售業發展。」麥瑞?說:「假以時日,零售從業員的資歷有望等如一個大學生(第五級)。」


神秘顧客計畫 帶動零售服務文化

「今時今日咁?服務態度唔夠?。」這句風靡一時的金句,是劉德華幫政府拍攝《優質服務 致勝之道》宣傳片的對白,不少港人經常掛在口邊。良好的服務態度代表?服務的質素。麥瑞?指出,零售業不僅是顧客揀選貨品,以及職員收錢、找錢這樣簡單,真正的零售業其實包含四個範疇:「Plan」(計畫)、「Buy」(購買產品)、「Move」(運輸)及「Sale」(銷售),當中還包括市場策劃、產品管理、倉務管理等等。


零售服務不再止於買賣雙方在產品價值上的交易,更包含整個消費過程的體驗,因此保持產品的良好質素,讓消費者在消費時感到賓至如歸,除了能加強零售商本身的競爭力,亦為同行帶來良性競爭:大家比拼的不獨是產品價值,亦在比拼誰提供的服務較優質。這不僅推動本港市民消費,亦有助吸引旅客來港,「購物天堂」的美譽就能錦上添花。


HKRMA為了推動零售商提升顧客服務水平,1996年起開展「神秘顧客計畫」,於超過三百家零售店鋪進行逾七萬次的神秘顧客探訪。由於評核過程公正、嚴謹,故已成為零售業界衡量服務質素的成績表。此外,在表揚零售從業員個人表現方面,HKRMA亦舉辦「傑出服務獎」,先派神秘顧客測試參賽者的服務質素,然後安排參賽者與評審員面試,在眾多刁鑽的情景問題中,過五關斬六將,方能成為最後勝利者。麥瑞?說:「得獎者可以成為作從業員模範,由他們做『大哥哥』、『大姐姐』,帶動公司的零售服務文化。」



轉工升職機會多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6月零售業機構有六萬五千個單位,共僱用二十六萬五千人,整體零售業的失業率為3%,當中以百貨公司較為嚴重,空缺率達7.7%。零售業人力發展專責小組將這人力供求失衡現象歸因於「零售業是一個以低技術工人為主的低薪行業,大眾對行業的印象似乎欠佳」。加上現時年輕人學歷水平普遍提高,多以白領工種作為投身職場的方向,對零售業產生「離心力」。即使暫留在零售業的人,不少僅以賺取工作經驗為目的。如何吸引和挽留人手,成為零售商必需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麥瑞?坦言,普遍大學生畢業後都不想投身零售業,當中父母是一大阻力。她舉例說,父母寧願子女大專或大學畢業後找份銀行工,也不想他們進入零售業,但她認為在銀行工作,表面上雖比在零售業輕鬆,形象亦更光鮮,但不代表一定做得開心,「一樣做到成隻屐,很晚才收工。」


她同意現時社會出現一個現象:年輕人及家長過度看重公司及行業品牌的表面形象,每每大型航公司舉辦機艙服務員招聘會時,即使薪金不算特別高,工作亦不輕鬆,仍吸引大學畢業生前仆後繼去應徵,不理會工作是否適合自己。


麥瑞?卻認為,決定投身哪個行業及工種,理應很大程度視乎自己的性格,「我賣出一件產品,或者幫到客人解決問題,覺得很開心。如果你有這種感覺,你會很享受零售業;相反若你不喜歡與人交談,就不應該入這行,否則會很痛苦。」


打工仔在同一崗位工作兩三年,難免會產生「職業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若工作未能帶來新刺激或晉升機會,辭職是遲早的事。麥瑞?坦言零售業以往的而且確有「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晉升機會不清晰,但自從零售業的資歷架構出台後,她認為零售業從業員做膩了前?工作,可以修讀一些產品管理、倉務管理等課程,「本身有前?零售的經驗、顧客服務的知識,同時修讀產品管理課程,那麼在轉工時,拿?工作經驗,加上資歷架構認可,就可以轉換工種。」若想在零售業中晉升做管理層,途徑一樣。


力撐中小企零售商

零售業出現招聘困難是不爭的事實,但麥瑞?表示,全港六萬五千個零售機構中,約有67%是工作人數五人以下的中小企。這些零售商老闆是公司的管理層,同時兼任前?員工,沒有太大的招聘意欲,反而盡量減省請人成本,老闆及親朋戚友在整個業務上「一腳踢」。


HKRMA並沒有忽略這班中小企零售商。HKRMA運用工業貿易署得到的「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撥款,舉辦了「免費神秘顧客服務」,形式與「神秘顧客計畫」相似,但不會向中小企收取費用。另外,HKRMA了解到中小企零售商老闆「手停口停」,未必能夠抽身出席零售業課程、講座及研討會,因此會派員提供上門服務,例如對貨品擺設、店鋪燈光、銷售技巧、倉務管理等事項提出專業意見,幫助小零售商發揮更大潛力。



教育界窒礙年輕人入行

「如果每個學生都入到大學,香港經濟就會消失三分之一。」麥瑞?說:「當大學生全面普及化,You are no longer 『好似廿年前的大學生』那樣。」她直斥除了家長外,教育制度和學校也是窒礙年輕人投身零售業的原因。


現時中學要保持聲譽及不想被殺校,學生及家長難免視大學入學率為學校、校長、老師的成績表。就算有學生清楚自己的成績不足以入大學,當他們面對升學或就業難題時,學校的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還是會建議同學先選擇升讀大專,即使建議他們就業,麥瑞?表示,零售業也不會在建議之列。因此她認為,怎樣「處理」校長和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的想法,就成為關鍵,「如果升學及就業輔導主任說到尾也不提及零售業,年輕人根本沒有機會去想這是不是一條出路,或者是否有Possibility(可能性)。」


建立正面形象 須由教育局帶頭

麥瑞?認同,零售業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很大程度與形象有關,零售業工作的確較難打造一個突出而光鮮的形象,但不代表一定沒前途。現為牛奶公司集團董事-健康及美容的麥瑞?,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中五畢業後任職打字員、四年後當初級秘書,再轉職為化妝品公司銷售及市場經理,其職場生涯正好說明,加入零售業並非走進一條掘頭巷。她說,她公司不少管理層同事,亦是由零售業前?出身。而且這行現時人手短缺情況嚴重,晉升機會多。因此,換一個角度看,做零售業,可能比白領工種因人力資源競爭大,而要長期坐「冷板?」,出路更佳。


「如果吳克檢(教育局局長)和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不能改變校長和升學輔導主任的想法,這(提升零售業形象)便成為死症。」麥瑞?認為社會和政府需要「開竅」,並由吳克檢擔起帶頭作用,讓學校、老師、家長、學生,認識到「讀不成書不會死」;及「Unlock」(解鎖)學生一定要讀好書,將來坐寫字樓冷氣房的頑固想法,「以前我們讀書不成,就去讀職業學校學一技之長,現在有一技之長,好像很羞恥似的。」


「五四運動」中「新文化運動」領導人魯迅在《故鄉》中寫道:「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零售業這條路也一樣,憑?對事業的憧憬,堅持走下去的人不多,尚未絡繹成一條康莊大道,但只要走的人多了,有日也可能成了大路。也許政府和社會對於年輕人投身零售業的態度,也需要多一點「新文化」、「新思潮」。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