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退休 職場重新

退休 職場重新

  • 07 Mar 2014
退休,彷彿不是享福,就是注定要過苦悶的生活,一直沒有人想過,退休都可以繼續工作,所謂工作,非湊孫兒、種花草、睇大戲,而是重投職場,為社會帶來生產力、為自己養生。


人口政策說勞動人口將會不足,而長者,其實是一班被忽視的勞動人口。


每日下午(放假除外),有一輛電單車由元朗駛出,經過接近一小時來到筲箕灣星島新聞集團大廈。在馬路上風馳電騁,停車後,車手脫下頭盔,露出的一頭白髮也凌亂起來。人人都稱他作唐生,19歲開始在星島新聞集團工作至今,今年已經64歲了,在公司60歲退休的規定下,續年續年地做多了4年,他說:「好多人問我何時入來做,1969年,問的人好多都未出世。」而那手車,就是他有心有力的最佳證明。


唐生超過退休年齡還可以勝任工作,是對自己的精神、健康的證明,然而現實中的統計數字好像在暗示,退休人口增加等同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下降。政府估算,香港的勞動人口將會在2018年到頂達371萬人,而因為年長人士逐漸退休,勞動人口之後會持續下降,在2035年,只餘下351萬人。身兼人口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除了生產力難以進一步提升外,亦認為未必能夠維持每年4%的經濟增長。換句話說,退休不只是個別長者不用返工,煩惱環遊世界還是全心湊孫的問題,而是一個影響社會經濟的問題。


引發社會和經濟煩惱

在5、60年代「嬰兒潮」出世的一代一同退休,當然會對整個就業市場帶來或多或少的震?,特別是一路缺年輕人入行的行業。拍板影響建設開發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明言,建造業雖然面對人手需求上升,但同時面對人手老化、工人退休等因素,在接?的數年,建造業需要增加3萬多名工人。不過,無論怎樣加薪、宣傳,入行人數始終杯水車薪,建造業可謂各行業中,因人手退休而頭痕的大特寫。


公務員一樣面對退休潮的沖擊。消防處處長陳楚鑫說,現每年約流失300人手,當中大部分因為退休,預料單單是2014至2015年度會有58名隊長退休,同時將有621個職位空缺。何只消防處,人才荒其實已經滲透到整個公務員隊伍,未來7年將會踏入退休高峰期,有關當局正考慮延長退休年齡作應對。另一方面,專上院校的教職員也走上退休潮。


準備退休的人可能期待苦等幾十年的退休生活即將展開,但也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煩惱的開始。


長者是經濟負累?

如果政府如部分議員所願,實行全民退休保障,為這項福利政策找數的,一定是納稅人;就算全民退休保障在未來仍然不落實,長者單靠強積金亦不能全面養老,而政府又不能對他們「見死不救」,所以無論如何,說得涼薄一點,長者愈長壽,經濟負擔就愈重。


在香港,5、60年代的「嬰兒潮」無論是本地出又好,內地移民到來又好,一直佔據?人口比例中的相當比重,而在70年代家計會「兩個就夠晒數」的號召成功下,「一個嬌、兩個妙、三個斷擔挑」就是7、80年代生育情況的寫照。不過隨?90年代,年輕夫妻收入和學識的提升與生育意願出現反比關係,加上近年電視廣告說養育一個小朋友要花400萬,導致香港人口比例進一步傾斜。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長者的數目在過去50年(1961年至2011年間)平均每年增長4.8%。同期間,全港人口的平均每年增長率僅是1.6%。


長者的生果金、醫療等開支下下要錢,而他們基本上又沒有生產力,不能向他們收取薪俸稅、不能帶來經濟產值,只有負擔。無可否認,香港步向一個老齡化社會,政府同時面對經濟開支劇增的問題。


打工養生

唐生的職位是「Production Controller」,即是做甚麼?負責收集稿件、排版等。雖然他已經64歲,下年乘交通工具就可以享有半價,但他上落樓有時也不會乘電梯而選擇行樓梯。二十幾歲的記者嘗試偷偷地跟?他落樓梯,但很快便跟不上,兩層樓而已,記者行得比他足足慢半層樓梯!


唐生伸出右臂,問記者:「你握一下吧!」因為他習慣駕駛電單車,須要雙手來決定方向和平衡,所以雙臂非常結實,加上他年輕時甚麼運動也愛玩,所以他今時今日雖然有些「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但仍然聲如洪鐘,健康非常,如非一頭白髮,根本不是一名長者。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世界數一數二,而65歲是長者的社會定義是幾十年前「定」下來的,今日長者的精神、身體狀況明顯比以往佳,65歲仍然健壯非常,為何有些公司要把65歲當作是一條職場的終點?,急於對這班老臣子揮手說再見?換個角度看,退休人士如能繼續工作,就如唐生一樣可能隨時要納稅,長者打工,還一定是經濟負擔嗎?打工期間社交圈子擴大,社交和精神保持健康,不是對社會有正面作用,減低醫療開支嗎?退休後如容許的話,為何不可以在職場重新?



相等的就業起跑?

位於美孚的饒宗頤文化館,四周被現代化住宅環抱,依山而建成幾間中式小房子,追溯歷史,源於清朝。在文化館?頭,就有一所銀杏館餐廳。聽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所說,當年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兩顆原子彈投下日本的廣島、長崎,摧毀所有生物,但翌年,唯獨銀杏樹仍然生存,並且開花結果。而銀杏館的終旨,她說只有6個字:「推動長者就業」,所以在銀杏館?頭,打工的大多是老當益壯的長者,在餐廳中展現社會被忽略的工作能力。


銀杏館其實有很多服務,除了餐廳及食堂、樂隊Wonderful Band,還有薦人館等等,薦人館專門幫助各行業和長者配對工作,麥敏媚說:「如果每間公司、每個團體、每間NGO都肯請一個(長者)而已,都是一件好事。」薦人館有一個人力資料庫,收到其他公司、機構的工作空缺,而長者條件又適合的,就會作出工作配對,「好似人們相親那樣配合。」古代媒人工作完成,有沒有仔生是閣下的事,但銀杏館不同,會跟進入職後的情況,看看公司有沒有請錯人;長者能不能適應。要注意的是,銀杏館不鼓勵公司因為「敬老」而手下留情,不辭退長者,「我們看長者就業,不會給予同情分,」她說:「否則對推動長者就業來說是未進步。」始終銀杏館推動的長者就業,前提是長者有能力、志願、完全符合工作所需而勝任,名正言順賺取薪金,「長者也有權辭職,這是一條平等條約來的。」


老或年輕,其實只是僅代表年齡,與工作能力沒有絕對關係,況且長者有一項年輕人及不上的優勢,就是經驗。麥敏媚舉例說,長者攝影師可能老花,但老花眼鏡已能修正他的視力,而憑藉無可取代的經驗,拿一個美妙的角度可能只需3分鐘,但年輕的可能需要半小時。因此,工作能否勝任非以年齡而論,而僅是工作能力,除了講力氣的工作,年輕人並非贏在職場起跑?上。


這間餐廳的員工比例,九成是長者、一成是非長者。就業市場上,年輕勞動力一定多於年長的,銀杏館積極聘用長者,豈非繞個圈來對後生作年齡歧視?「這方面我們有年齡歧視,如果一個35歲、一個63歲,我們會選擇63歲那位。」麥敏媚說:「不是說不給予機會(年輕的),但有空缺會先嘗試給長者一試,否則我說推動長者就業是一場空談。」


那九成的長者員工擔任管理、烹調、侍應、收銀、現場樂隊等,銀杏館根本就是以長者來營運的餐廳,而昨晚就辦了9圍酒席,還有不時的到會、酒會服務,顧客達數百人。聽麥敏媚說,這些客人不是因為做善事而光顧銀杏館,而是因為食物好味和服務一流而再三光顧,另外這?工作長者的薪金與市價相若,所以銀杏館是一家徹頭徹尾的正常餐廳,只是員工多為勝任工作的長者而已。「所以很清晰,不要以為這?是長者樂園。有些人以為他們在玩、消磨時間,不是,他們是打真軍的!」麥敏媚說:「大家記住,工作能令人有人生目標,覺得自己有能力、充滿自信、有尊嚴地生活下去,去尋找有償工作。」


撇開銀杏館,其他公司、機構容得下退休長者嗎?公司最現實,賺錢至上,長者愈多,勞工保險保費愈高之外,不少行業,特別是服務性行業,雖然口說不會年齡歧視,但很現實的就是員工年齡、外表會計入生產力之內,不少公司急於口蜜腹劍,「肥雞餐」又好,忍到員工退休又好,提到再聘請長者,簡直天方夜談。


不過麥敏媚就不認同了,「光是教年輕人的工作態度都有排教呀。」在銀杏館中,她說從來沒有長者員工遲到早退,責任感亦重,不會像年輕人打一會工又辭職。當然,她亦坦言,長者和年輕人在工作態度的分野並沒有對錯之分,但她強調一點,「香港承傳下來的美德、累積的經驗要流傳下來給下一代,繼續發揚光大。」她認為承傳的方法,就是社會上的公司聘用長者作顧問、培訓導師,將兩個年代的優點結合起來。



倒塞年輕人職場機會?

與麥敏媚訪談期間,在餐廳中健步如飛的是Jessica,今年差不多70歲,職位是館長,退休前是酒店餐廳經理。她笑起來雙眼眯成兩條細縫,輕笑兩聲,聲音仍然清甜。當年她退休7年後,覺得很悶,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銀杏館的招聘會,就這樣加入了銀杏館,工作了3年。


雖然Jessica說工作上沒有甚麼難忘事,但食客變朋友還是讓她窩心,她說:「有時WhatsApp下。」原來她懂得在電話打字,這對於不少長者來說困難程度等同駕駛火箭,「很簡單而已!」她又笑?說。


在她所接觸到的同事,不少是因為退休生活苦悶而重投職場,而有些就是想賺多兩個錢。她認同開放更多長者就業機會是一件好事,但工作時間不要太多,最好輕鬆一點,那就開心一點,而她初入銀杏館時,每天工作5、6小時,現在因為職位不同,需要工作8、9個小時。


然而,對於社會應否增加長者就業機會,Jessica說:「有些矛盾吧。如果給機會老人家就業,年輕人就沒有機會上位,政府需要頭痛這個問題。」另外對於麥敏媚所說,公司、機構可能聘請長者當顧問、培訓工作,Jessica就抱懷疑態度,「有沒有這麼多職位呀?一間機構可能請一個顧問,但事實又有這麼多長者呢!」她笑?補上一句,「我都很想做總統,但做不做得到呢?」


暮年燦爛職場時

有工作就有收入,除此之外,更是一種能力的證明,退休後可以環遊世界或躲在家中,但正如孔子自言:「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以梁啟超之言,工作就是省卻「無限閒煩悶」的靈丹妙藥。除非周遊列國或歎世界變成目標,否則漫無目的地吃喝玩樂而沒有寄託就是一場活受罪。


而現代醫學告訴我們,健康不獨是身體上,亦包含心理上和社交上。長者適度地工作,就算收入不用交稅也好,與人談談天、到處走動,改善身心健康,從社會上市儈一點地想,也能減少醫療開支,所以退休後找一份適切的工作,就是一個養生的方法。可能20至50歲的人正在打工打得太辛苦了,對退休生活充滿了幻想,留不下空間去思考人生根本就需要工作。更重要的是,既然勞動力人口未來出現不足,社會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較輕鬆的工作給長者;或者將退休年齡延遲,以緩衝退休而產生職場人手的震?呢?增加外勞、釋放婦女勞動力,那麼釋放長者的勞動力又是不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呢?


離開銀杏館之時,已然黃昏日落,昏色打在饒宗頤文化館這三級歷史建築群之間,光影起伏,韻味更濃。看看麥敏媚給我的卡片,背面列出銀杏館得獎無數,無論是食物和服務的獎項,都是來自這班長者的功勞,誰說長者工作能力比後生差?人到暮年,原來仍可燦爛職場。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