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填補科技與商業斷層 中大生物醫學院 放眼大灣區

填補科技與商業斷層 中大生物醫學院 放眼大灣區

  • 16 Mar 2018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指,中大推出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期望填補生物醫學界於科技與商業的斷層。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指,中大推出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期望填補生物醫學界於科技與商業的斷層。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指,中大推出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期望填補生物醫學界於科技與商業的斷層。
生物醫學發展迅速,科研人才需求甚高,畢業生將來很大機會是「人揀工」。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指,中大推出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期望填補生物醫學界於科技與商業的斷層。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今年初慶祝成立八周年。

近年中港生物醫學交流頻繁,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觀乎粵港澳大灣區、落馬洲河套區的發展藍圖,更盼憑藉骨骼、肌肉相關的幹細胞研究,帶領中大研究人員立足領導地位。昔日於美國從事教研的經驗讓他明白,本港欠缺研究員,擁生物醫藥背景的管理人員更是絕無僅有,故其學院自前年推出學士課程,期望填補生物醫學界於科技與商業之間的斷層空隙。   

 

 

生物醫學於內地發展迅速,如今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重點發展項目,發展藍圖涵蓋了幹細胞治療、神經科學、生物醫藥及健康老齡化等範疇。中大自2010年成立生物醫學學院,近年該學院跟內地的合作愈見緊密,冀日後憑藉幹細胞研究於兩個發展區突圍而出。

 

 

夥中科院廣州分院組實驗室   

陳偉儀指,內地提出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下稱廣州分院)為中心,聯合廣東省及港澳大學於大灣區發展幹細胞研究,早年中大已跟廣州分院合辦「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加上廣州分院去年於科學園設立分中心,其時遂以中大為研發基地,可見兩地合作愈見緊密,「我們的研究員亦申請了河套區的研究經費,參與度漸漸提高。」   

 

 

隨着大灣區拓展生物醫學,廣州分院將主力研究肝臟及心臟範疇,中大則聚焦於骨骼與肌肉的再生醫學。陳偉儀表示,中大前年設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ITERM),大部分成員均來自生物醫學學院,相信可帶領中大於大灣區或河套區佔上一席,更甚是個別範疇登上領導地位,「大家於骨骼、肌肉方面的基礎及臨牀研究都很強,能跟廣州分院互補長短。」

 

 

獨立做研究 學士畢業生渴市   

生物醫學發展迅速,科研人才需求甚高,惟陳偉儀坦言,本港科研人員不多,科學園的公司礙於無法提供具吸引力的薪酬予外國學士畢業的科研人員,目前長期缺人,「科學園一直叫中大快點訓練人才,實驗室不須聘請太多博士、碩士研究員,但必須有更多具能力獨立做研究的學士畢業生。」因此,生物醫學學院前年開辦生物醫學理學士課程,推出「生物醫學研究」、「策略管理和企業精神」及「健康服務與諮詢」三個專修,並聯繫業界提供實習機會。  

 

 

陳偉儀自1970年代於美國華盛頓州喬治城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直至2009年他獲邀回港加入中大,協助醫學院成立生物醫學學院。過往的教研經驗讓他明白,大型生物醫藥公司所需的人才並不限於研究人員,營運實驗室、藥廠、生物科技公司亦須聘請熟悉生物醫學的行政管理人員,「我們跟商學院、法律學院攜手,由他們提供相關課程予生物醫學學生。」

 

 

提供商學院法律學院課程   

他認為,生物醫學界一貫於科技與商業兩方面出現「斷層」,如核數師不懂生物醫藥公司的帳目分項、藥品價格或處理首次公開招股(IPO)等牽涉專業知識的財政問題;律師為藥品申請專利上市,卻對生物醫藥不甚了解,「我曾於美國找專利律師寫專利說明書,豈料我要先解釋藥品技術,甚至由DNA開始講起,花上三個月時間都未辦妥,最終另找一位修讀生物醫學出身的律師,一星期搞掂!」   

 

 

陳偉儀又以其持有公共衞生及法律學位的次女為例,她現於美國大藥廠擔任企業律師,負責提交藥物檢測報告予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監批、撰寫權責條款,更培訓銷售員何謂合宜的賣藥用詞,「開公司不止需要技術員,基幹成員都不可少。」故他曾鼓勵一位生物醫學碩士進修法律博士學位,「三年博士讀到喊,但此後他的路向一帆風順,我並非鼓勵轉行,而是順應全新的產業鏈因材施教。」

 

 

預視未來十年將「人揀工」   

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資助本地研究生,陳偉儀認同此政策有助生物醫學行業發展,惟每年專注修讀生物醫學的中大畢業生人數有限,與此同時,內地公司積極向其學院「搶人」,如內地藥廠東陽光藥早前邀請本科生到廠房參觀,擬為其提供實習機會,從中挑選全職員工,故他預視未來十年業內人手必定是供不應求,「科學園有近百家生物醫藥公司,內地公司亦視香港學生為寶貝,畢業生很大機會是『人揀工』。」   

 

 

昔日陳偉儀於美國生活時,曾對港府只發展商業,未對其他行業作長遠發展而失望,如今他樂見香港有意拓展科研技術,科學又開始遍地開花,「近年許多孩子放假到科學園參加STEM嘉年華,那兒不再是大公司埋頭苦幹的地方。」變化看似微小,陳偉儀感受尤深,全因美國的科研發展正是由孩童「落手落腳玩科學」作開端,香港起步雖遲,幸好終走在同一途上了。

 

 

掌生物醫學院 換個方式 「做研究」   

陳偉儀1974年畢業於中大化學系,七七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於華盛頓州喬治城大學出任教授。九年前他選擇回港出掌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只因對生物醫學界有份責任感,「自己做研究感覺最熟悉最舒服,惟繼續留在原來的崗位將無法以自身經驗帶來更多影響,若我只顧自己的利益,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   

 

 

出任院長須處理大量行政工作,更甚是把四個臨牀前期學系合併,幾乎每樣工作均讓陳偉儀吃力不討好。重組牽涉大量人事問題,他沒有詳細分享內情,只笑言「好多人憎我」,幸而三四年後已成功穩定軍心,同時又突破了學科限制,設立主題研究組,並促成教界及商界共同參與的學士課程檢討委員會。   

 

 

教研與行政工作間,陳偉儀更偏好前者,惟目前礙於時間有限,他只可以隔星期指導碩士課程研究生,變相換個方式「做研究」,由他提出想法,學生則成為其「雙手」。兩年後學院將有首屆生物醫學本科畢業生,現年六十八歲的陳偉儀亦有意同步退下來,「至今我依然覺得研究比較有趣,等到退休後便可以回頭做研究。」



相關: 中大, 生物醫學, 大灣區, 科技研究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