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PDF
網上揭頁版
iPad高清版App Store下載

 
 
 
目錄 < 返回首頁
為基層捨高薪厚職 10A尖子辦NGO 促進平等教育
我姓愛新覺羅 恒錦
香港之大 沒有我又如何 徐立之
三個人 六隻手 洗機五百部 財源滾滾來
北韓領隊 用心求「真」 九次深度遊 愈看愈不懂
鱈魚之鄉 聖約翰斯
馬蹄露鬼馬教做 馬賽克相架
美化社區 港版梨花洞壁畫村
課程速遞
職場升呢 - 不能忽視的用戶體驗
智富增值 - 經濟效益、界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職場Q&A - 修讀測量 事業重新起步
個性全面睇 - 何以解憂
書評
美式教育 高質與自由並重 彈性學制 更快完成大學
實踐與學習並重 見習員訓練計劃
赴英留學 重拾學習興趣
推介課程總覽



碩士 More
Empower yourself with a prestigious Master's Degree
Kaplan Higher Education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ergy and Environmen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Science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香港浸會大學

學士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Programm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心理學學士學位課程
Upper Iowa University

ERB「人才發展計劃」課程
僱員再培訓局「人才發展計劃」課程
仁愛堂

其他 More
DSE 英文會話工作坊 Pronunciation : Senten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 in Hong Kong

PMP and Big Data 免費模擬課堂
Informatics

見習員訓練計劃
職業訓練局

海外升學
美國中學暑假交流及社區學院 投考大學捷徑
麗斯美國留學中心

美國持續進修 出路更廣
Litz USA Students Service

赴英留學 重拾學習興趣
勵程海外教育

無論是做科研、做一校之長作育英才,抑或推科普造福下一代,徐立之一生似乎都在為後世探索和開拓未知的世界,而他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這世界沒有我都無所謂,世界在變 …… 人,勝在富有適應力。」

訪問徐立之前,傳媒報道他剛獲頒新一年的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獎,表揚他在囊狀纖維化病研究方面的貢獻,令他成為獎項成立三十一年來,第四位獲獎的華人。他笑着自嘲,「真的想不到,三十年前的發現,今日會再受重視。」

這個遲來的獎項既令他詫異,亦叫他欣喜,原因卻非獎項本身,而是跟他一起獲獎的三位年輕科學家,「以前無人類基因圖譜,不知道DNA有甚麼結構。我當年要找哪個基因出問題就等同大海撈針!但今時今日已經變得好容易。這班年輕科學家甚至已找到幾乎可以治瘉囊狀纖維化病的新療法。」說罷,他開始手口並用,嘗試解釋新療法當中的醫學原理,且愈說愈興奮。

X染色體
想當年,徐立之跟團隊用了七年時間,在一千萬個人類基因中,準確找出囊狀纖維化病的致病基因就在第七號染色體的某個位置上,「當年是一個大發現,吸引好多科學家利用我們這個發現繼續研究,今日才會有突破。」

屬於徐立之的科研歲月,已然過去,六十七歲的他也沒打算追回昔日的那道煙霞,「三十幾歲時,手下已有好多後輩,我不用思考太多,他們的技術在我之上,更何況今日?」

基因戰場
世界在變,人亦在變,他三十八歲憑這個遺傳學大發現揚威海外時,目光也跟着變,不再只放眼在一對染色體之上,「有了名氣,就會有人跟你做研究,亦更容易同其他學科爭資源做國家研究項目,甚至有份帶領人類基因組,編製人類的基因序列。」他的作戰場因此由實驗室,轉了去辦公室,「每年都有一個星期在溫哥華閉關寫計畫書,平日就審批同事的計畫書。」

半隻腳踏出科研的世界,徐立之看到很不一樣的風景,大學時代的他曾為了一個實驗結果,在中大實驗室鋪帆布牀「屈蛇」,又曾在大學附近租住豬屋改建的村屋蓋頭便睡;平日則將大堆科學術語掛口邊,猶如科學怪人一樣。但多年後,當他看着同事寫的十頁紙計畫書,卻不禁皺眉,「不知他在寫甚麼,好多評審不是科學家,要改到他們都看得懂,還要講得出研究成果可以用來做甚麼。」

科學詞彙深奧難懂,如何令普通人明白,也許是所有科學家都經歷過的煩惱,徐立之當然亦不例外,他笑着憶述:「記得發現致病基因當年,加拿大有個記者專程飛來訪問,叫我解釋發現,甚麼DNA、染色體、核苷酸序列等都未有好多人識,結果NG好幾次都不及格,記者叫我嘗試當做解釋給祖母聽 …… 我放棄啦。」

胎教迷思
日子有功,徐立之在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研究所遺傳系做了十多年主管,練成了一對能將艱深科研計畫寫得「落地」的好手。2002年他回流香港,成為港大校長,身邊的圈子亦不再局限於遺傳學家,他慢慢明白,凡人的思維,跟科學家有時真的猶如水溝油,教他語塞。「有次去昆明參加遺傳學講座,講起胎教,聽眾舉手問懷孕時多看范冰冰的相,生出來的嬰兒會不會比較靚,其實遺傳同胎教是兩回事。」與其花唇舌解釋箇中分別,他當時選擇幽自己一默,只說:「范冰冰是誰?」結果引來哄堂大笑。

2014年卸任港大校長之後,他獲委任做港科院院長,主力推廣科普,同時又負責帶領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就大學資助政策提出改革建議,背後同樣為了將科學普及化,「不代表要下一代個個都做科學家,只是想有一個了解科學的氛圍。」

當年他放棄的,現在決定再試一次,除了想讓科學變得老少咸宜,祖母也能明白,還想出一分力推動本地創科;最近正密鑼緊鼓在科學園設立首個生物醫藥科技中心,集合跨學府和學系的學者,推動生物醫藥科技發展,將來更希望轉戰河套區。

「近年潮興講創科,我覺得香港是一個好好的創科球場,問題是有沒有人落場踢。香港以至中國要走出去,就要有自主創新,中興被美國禁制風波已經證明,甚麼技術都倚靠別人,水喉一關就再見。」他說。

那麼,香港的創科盛世何時會來?徐立之笑了笑,又打了個比喻:「香港社會最愛講短期回報,但推創新要空間同時間,就好似煲飯一樣,不斷打開飯蓋看,又用筷子攪便難煮熟!其實相信系統同制度,時間一到就會有飯食。」偏偏揠苗助長在本地常見,別說煮飯,沖個杯麵也嫌慢。難怪徐立之覺得,距離他所說「米已成炊」的那一天也許還很遙遠,「正如我發表研究結果,都沒想過三十年後會獲獎,到了那一日,世上還有沒有無徐立之又有甚麼所謂?因為世界總是時刻在變,而人就勝在於任何地方起跑,也可以適應這個世界!就好似沙士當年,醫科生成大半年都無法上課,十五年後他們都成了出色的醫生。」當年「講極唔明」的徐立之,如今果然很「科普」,但更可貴的是,拿得起的他都放得下。

自問記性差
一直走在科研尖端的徐立之,大學時已是同學打電話問功課的頭號首選,更試過因此被父親罵他只顧「煲電話粥」不讀書,不過每次考試,向他討教的同學都考得比他高分,畢業時他更只得三級榮譽,令老師同學都大跌眼鏡。「無他,天生記性差,只有RAM、沒有ROM。默書經常『肥佬』,遇着考試要記時、地、人更慘,一緊張更加甚麼也忘記了。小學試過上台參加英文朗誦比賽,讀幾隻字已經驚到甚麼也記不起。」

不過,正因為記性差同樣培養了他樂觀不記仇的性格,為他帶來絕佳的人緣。在中大讀生物時,他已是學系公認的班長兼大師兄,更因此被啟蒙老師麥繼強教授看中,不理系內教授反對,堅持收他攻讀碩士,如今回想,他卻笑說:「可能一世好運。」做人心地好,好運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