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精簡考評 專責小組留問號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早前公布報告,除了通識教育科外,同樣是必修必考的中英文科,報告亦有不少墨,雖然中文科聆聽與口試究竟是否保留,報告始終沒有提出具體方案,但肯定的是,沿用多年的考評方式,有需要因時調整。
在諮詢期間,坊間聚焦文憑試中文科口試及說話卷倘取消,普通話將取代廣東話作為教學語言,專責小組在報告有不少篇幅澄清,強調是「全無憑據的臆測」,但在建議部分卻沒有結論,僅建議維持檢視評核模式,「包括但不限於刪減、精簡或合併」口試與聆聽卷別。隨今年與明年口試因為新冠疫情而取消,在沒有替代方案下,連續兩屆考生只能在說話能力部分無成績,對此外界反應未算強烈,反而口試是否維持卻是意見紛紜。
有意見認為中文科作為語文科目,須保留聽說讀寫,同時考生如能言善辯,思路清晰,成績有所展現,尤其相較長期培養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口試成績往往有「打底」作用。然而,口試要取得高分,考生需要操練,高材生善用傳統文化與生活例子,但一般考生把電影對白稱為「古語有云」、硬說排隊與五倫有關等笑話,以往時有所聞。前線教師不時反映考生在口試表現,鮮有真知灼見,正是備試的結果。
反觀校本評核包括口試元素的英文科,在疫情下已示範即使沒有口試,仍能考核說話能力的方案,該科現時校評分為甲乙兩部,前者閱讀紙本及非紙本的小說、電影等,後者則是八大選修單元中選取其一,兩者均須完成個人短講或小組討論,雖然專責小組建議精簡英文科的校本安排,外界料以閱讀素材減量為方向,未必需要大幅修訂。中文科校評較看重閱讀,如何加入更多口語匯報與討論環節,值得探討。
至於聆聽卷,最重要是應用文寫作的功能,如何與不限文體的寫作卷整合,兩者孰重孰輕,似乎未有主流共識,在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已見爭議之際,專責小組點到即止,不願「另起火頭」用意甚為明顯。
中英文科在核心科目的重要性更高,如改革過於取進,即使原意是釋放考生空間,亦須避免大刀闊斧帶來的反效果,同時須兼顧兩科性質不同,不宜盲目地追求考評方法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