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金融大熱 創造大量職位 中資企業湧港吸才
香港毗鄰內地,促使兩地交流頻繁,及至香港回歸,兩地經濟更是密不可分。有見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擁有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完善的金融市場及監管制度,不少中資企業都視香港為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橋梁,紛紛來港開業或擴展業務,更積極吸納本地人才。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面對中資企業來勢洶洶,打工仔要把握良機,擴闊發展空間。今期《JobMarket》深入剖析中資企業在香港的發展潛力和公司文化,為有意加入中資企業的打工仔提供兩手準備。
中資企業,顧名思義,就是由內地資金投資經營的企業。據中聯辦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香港的中資企業已超過三千二百家,擁有總資產近十四萬億港元,涉獵的行業包括銀行、保險、旅遊、航運、港口、電訊、零售等。
看準優勢 內企來港一枝獨秀
作為國際商業及金融中心,香港一直吸引世界各地的企業前來開業或擴展業務。據投資推廣署的資料顯示,該署及政府統計處於去年聯合發表的《香港:地區商務樞紐》調查指出,在香港開業的外來企業中,來自內地的共有九百五十七家,僅次於日本和美國,位列第三;至於經投資推廣署引入的外來企業中,中資企業的數目則早已凌駕美國、英國等外資,更連續多年位居榜首。
為促進外來直接投資,投資推廣署一直致力提供免費實用的資訊及專業支援,協助內地及海外企業充分利用本港的營商優勢,成功發展業務。該署署長賈沛年接受《JobMarket》訪問時表示:「去年,我們一共完成了三百五十五個投資項目,內地仍然是最大的單一來源市場,共有七十五個項目(見圖)。這些企業在首年營運,更創造超過一千五百個職位空缺,當中較為熱門的行業包括運輸及工業、創新及科技,以及財經金融。」
因應兩地差異 調整招聘、管理方式
近年中港交流愈趨緊密,伴隨而來的,卻是兩地矛盾加劇。每當談及中資公司,不少打工仔立刻耍手擰頭,直言兩者的企業文化有所差異,很容易便會引起衝突,情況就如電視劇《來生不做香港人》,分隔在兩地成長的親姊妹,因辦事手法大相逕庭而時有爭執。安俊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指,過去港人大多都在外資或港資企業工作,該些企業首重「法治」,凡事講規矩、講制度,而中資公司則看重「人治」,重視人事關係。「以招聘人手為例,如果你有相熟朋友推薦見工的話,他們或多或少都會『畀面』請你。畢竟有相近的文化背景或人際網絡,工作時自然可以發揮得更好。」
有言「橘越淮而枳」,為了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不少中資企業來港發展後,都會因應兩地的文化差異而調整其管理方針。蘇寧雲商集團副總裁、香港蘇寧雲商有限公司總經理龔震宇表示:「自蘇寧於2009年宣布收購鐳射後,管理層一直積極了解香港本地文化,調整管理模式,同時培訓原有鐳射的員工,使其融入公司企業文化,確保公司正常運作。」他又直言:「香港與內地文化差異巨大,若完全把內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套入香港,這是行不通的。」
今年《施政報告》指出,隨着內地的航運和造船業不斷壯大,本港航運服務業的發展潛力極大,更是內地航運公司「走出去」的最佳跳板。某中資運輸公司人事部總經理陳先生(化名)向本刊表示,「運輸業仍然依賴內地的貨源和客源,如果員工有良好的普通話基礎,兼熟悉內地文化,自然可享有工作優勢。」該公司業務範疇包括航綫經營、集裝箱運輸等,他補充:「公司現有八十多名員工,當中只有數名內地人。我們通常都會考慮,該工作崗位是否有需要和內地溝通,再訂明招聘條件。不論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都會一視同仁。」
不過有打工仔持相反看法。畢業後隨即加入中資公司的謝先生,工作至今已有半年,他直言:「公司福利很好,經常都會舉辦到內地交流的吃喝玩樂團,更包辦三餐、酒店住宿和來回交通費用。」雖然該公司每年都會派發雙糧和花紅,謝先生卻指:「薪酬偏低,晉升機會又不高。我循正常途徑入職,眼見不少員工都是透過熟人介紹而入行;又有很多同事即使工作了十多年,仍然未能晉升至管理層。不少人都是靠關係,才能獲得更大的上位機會。」
莫懼專才來襲 晉升機會不容忽視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人才輩出;但隨着中資企業進軍香港,帶來大批內地優秀人才,不少打工仔擔心,此舉或會造成人才競爭。周綺萍表示,人才競爭不是今天才出現,打工仔毋須過分憂心。「與其他非本土公司相差無幾,中資企業一樣需要派駐部分管理層來港擔旗,這是必然的事,始終兩地的處事作風、思考模式並不一樣。」
她說:「雖然大部分中資企業都會優先考慮聘請(持單程證來港定居工作的)內地人,但只要你曾經在內地讀書、對內地文化有一定了解,通常都會被列入優先選擇之列。」快的Taxi香港區城市經理吳澍基則認為,最重要的是有熱情和能力,「快的Taxi創辦人李祖閩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受外國教育,具備國際視野,從不以年紀、工作經驗為聘請和晉升員工的單一考慮條件。我們有一位負責管理三百名兼職員工的管理人員,今年不過二十二歲。他從兼職做起,因表現出色,很快便轉為全職員工,後來更晉升至管理層。」
周綺萍指出,金融海嘯過後,港人對外資企業失去信心,有利中資公司趁機吸納人才,「歐債問題尚未解決,美國經濟仍處於復甦軌道。相比之下,內地經濟保持穩定增長,不少打工仔因而考慮投身中資企業,其中最熱門的是銀行金融業。」所謂謀定而後動,想投身中資企業,打工仔在面試和工作時,可作甚麼準備呢?周綺萍提供以下小貼士:
1.學好普通話。
2.了解內地文化及企業處事作風。
3.中資企業重視「人治」,打工仔應把握機會,盡量拓展人際網絡。
4. 如果曾在外資企業工作,切忌對中資企業抱持固有看法,不斷「話當年」、只顧批判,宜開放自己,接受新公司的文化。
5.平日多留意內地的政治環境變化,一有變動或會影響公司的未來方向及決策。
6.注意社交文化,例如坐位、對上司的稱呼等。
六成半年輕人不願北上工作
中資公司與內地關係密切,員工或要經常進出內地公幹,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卻認為,這是誤解,「隨着內地經濟地位提高,各行各業,不論中資、外資,很多企業的業務都已覆蓋至內地市場,打工仔需要往返內地工作,亦是大勢所趨,並非中資公司獨有政策。」據智經研究中心年初發表《香港青年往內地就業態度》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半的受訪年輕人表示不願意前往內地就業。當中,對內地法治欠信心、不習慣內地生活、不想離開家人?家人反對?照顧家人等原因阻礙他們往內地工作。李漢祥表示,其實有部分港人樂於往返內地進行短期工作,只是不願意作長期逗留。
多家駐港內地企業 位列世界五百強
《財富》雜誌所發布的「世界五百強排行榜」,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甚至有「終極榜單」之譽。根據去年名單所列,上榜的內地企業共有一百多家,其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更高居第三位,是首家進入榜單三甲的內地企業;其餘依次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工商銀行等。值得一提的是,來寶集團(第七十六名)、中國華潤總公司(第一百四十三),都是把總部設在香港的企業。李漢祥認為,「把總部設在香港,享有地理優勢,管理層就能更快、更直接地下達決策。」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