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求職變被逼購物 網上「筍工」糖衣陷阱

求職變被逼購物 網上「筍工」糖衣陷阱

  • 13 Jun 2014
踏入六月,又是畢業生搵工的旺季。有調查顯示,半數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曾墮求職陷阱,有家長陪子女見工,結果雙雙被騙。有社工指出,近年網上討論區充斥各式「筍工」,欠缺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往往成為騙徒的獵物。


本刊記者在討論區便發現多份「絕世筍工」,有不法之徒藉網上工作、推廣營養產品為名,高薪利誘年輕人見工,結果求職變成被逼購物。活躍一時的層壓式推銷,近年亦變身直銷活動,以「獎金」代替「佣金」招攬「下?」,大走法律罅,引年輕人入局。


討論區貼文 誘求職者見工

網上求職陷阱處處,記者於網上討論區的「求職交流」版中,便輕易找到多份「筍工」,招聘帖文寫?《真心幫你渡過難關(可預支六萬)》,更以「二十至五十五女士特超高價」、「即日出現金」、「兩日可收取九至十萬」、「最高預支六萬」等醒目字句招徠,文末還說:「不要怕尷尬,只怕你唔打?問價^_^」,又強調「絕非色情、絕非賣身夜場等等、更不是財務」,但帖文卻沒有列明公司名稱及職位;另一則帖文則請人《帶貨,最好生面口》。記者依照電話號碼聯絡貼文者,均未獲回應。


另一份標題為《 網上工作,利用公餘時間,獲取全兼職收入》的帖文,歡迎正職、待業、退休人士、學生或家庭主婦求職,經驗不拘,主要負責「E-marketing」、「透過網絡增加公司網站流量」及收發電郵等工作。兼職者月薪三千至五千元,表現良好而獲轉為全職者,月入更達一萬至二萬五千元。惟整張帖文同樣無列出公司名稱、網址等資料。


記者按帖文指示,通過WhatsApp與聯絡人聯絡。對方隨即問記者年齡、是否在學、哪所大學畢業、修讀甚麼科目等。記者佯稱是失業一年的大學畢業生,對方馬上表示工作主要是「推廣營養與運動」,並相約記者面試。


面試全無提工作詳情

記者依約到達旺角彌敦道一個唐樓單位,內有數名職員正向數?人進行講解,其中一?人不時拍手歡呼,神情興奮。不一會,自稱Peter的男子出現,?記者入內進行「會議」,並吩咐記者關掉手提電話。


Peter先簡介互聯網的發展,又稱在家上網工作於美國很流行,然後對記者說:「我們誠邀你,於互聯網上發放正面訊息,宣傳公司的活動、動向及產品分享。」


記者詢問工作內容,Peter稱只要擁有能上網的裝置,包括手提電話、電腦等,配合公司提供的「網站系統」,「於留言版、網上論壇、社群,複製及貼上我們給你的信息就OK。」但直至「會議」完結,Peter仍未能提供「網站系統」、張貼信息的樣辦及實質資料。


稱網上工作能成百萬富翁

「會議」中,Peter不斷說明飲食健康的重要,更稱「西方文明入侵」是中國人肥胖人口上升的原因,然後表示該公司能提供營養餐,方便人們做完運動後進食。


Peter於「會議」中引述一名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的話,稱在家工作或加入健康產品分銷行業,將會產生一億兆美元的財富,「在家上網工作,是改變一生的機會。」Peter於PowerPoint展示數本經濟學書籍,又引述另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2006年至2016年開始,直銷科技在家中產品分銷及新生健康行業中,將會有一千萬位百萬富翁誕生。」並問記者:「你如何把握及利用這個行業的增長趨勢?」


謊稱隸屬國際公司

Peter稱該公司來頭不小,國際健康營養產品公司Herbalife(康寶萊)是其母公司,並展示西甲球星基斯坦奴?朗拿度為Herbalife拍的廣告,不斷介紹公司歷史及產品,指世界各地都有Herbalife的分公司,?記者上網查看其股票及公司資料。


不過,他表示記者須以六百七十元購買一個營商套裝,才能登記成為Herbalife的合作夥伴,開始工作。套裝中有一份簡介和價值八百六十五元的營養餐,以及一個漆皮環保袋。


記者問Peter,營養餐內有甚麼食物,他指是蛋白質及大量營養素,可當作早餐,之後馬上扯開話題,邀記者出席稍後舉行的分享會,了解講者的減肥經驗及工作前景,記者以沒空為由拒絕。


「會議」將結束時,Peter問記者:「六百七十元,有沒有問題?」記者表示,來面試是求職,並無打算購物,?對方繼續介紹網上工作詳情。Peter嘗試召喚另一位同事繼續遊說,記者稱必須離開,並起身離去。


事後,記者聯絡香港康寶萊國際有限公司,獲覆康寶萊並非上述公司的母公司,亦沒有登記為康寶萊的獨立直銷商。



威逼事主「撳住搶」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督察黃宇濤表示,今年首季接獲五宗求職騙案,其中一宗,是透過互聯網接觸受害者。他指出,騙徒於網上討論區、互聯網社交網站及智能手機社交程式,用「漁翁撒網」的方法,廣發欺詐訊息給求職者。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鄧良順指,不少騙徒以招聘為名,遊說求職者購買貨品或修讀課程,方可上班,由求職變為強逼購物。


他說年輕人生活依賴互聯網,騙徒於是在網上布下求職陷阱,討論區更成為「重災區」,不法之徒往往以毋需工作經驗、高薪、即日出糧餌誘年輕人求職。部分年輕人怕蝕底,不想錯失一份「絕世筍工」,「這心態最容易跌落圈套。一落搭,對方就會用三吋不爛之舌說服你。」


他表示,年輕人社會經驗不足、警覺性低,遇到求職陷阱未必能夠全身而退,易遭騙徒威逼,「到時肉俎砧板上,就算放下錢,也不讓你離開。驚起上來,連提款卡、信用卡也交給對方,被人『撳住搶』。」


涉不良銷售手法

律師黃國桐認為,事件很明顯屬一宗求職陷阱,但很難判斷有否觸犯法例。由於對方確實提供貨品,除非能證明貨品價值與價錢嚴重不符,才會構成詐騙。


不過他指出,該公司以招聘名義,對一心求職的人作貨品推銷,涉及不良銷售手法。


由於香港康寶萊國際有限公司已證實,康寶萊非該公司之母公司,黃國桐指,該公司以康寶萊的名義進行招聘或貨品推銷,很有可能涉及行騙。



層壓式推銷 轉型直銷獎金掛帥 

透過「拉人頭」吸納「下?」,再從中賺取佣金的層壓式推銷手法,曾經活躍一時,但自《禁止層壓式計畫條例》於2012年生效後,已逐漸收歛,並轉型為直銷活動。但有知情人士透露,這些表面已「從良」的經銷商,仍舊透過報章、雜誌、勞工處、街招以及網上帖文等方式,招聘年輕人進行推銷。


曾經從事層壓式推銷工作的Jason(化名)說,過往經銷商喜歡透過報章雜誌、街招招聘,相約求職者會面,再招攬對方成為「下?」為其推銷貨品。


經銷商以往「拉人頭」,每拉到一名「下?」入會,便可從其參與費中收取佣金作為收入。但有關條例實施後,經銷商不能再從參與費中獲利,於是「轉型」為直銷活動,將收入與貨品價值直接掛?,並將佣金易名為「獎金」。


Jason說,獎金的定義與佣金不同,就能避免法律責任。每名「下?」有相應的「上?」,「下?」購買貨品,「上?」便能分得一份「獎金」,購買量達到某個水平便可提升「等級」,從「下?」及「下下?」中得到更高「獎金」,「等級」愈高、「下?」愈多,「獎金」就愈高。不少經銷商為了豐厚「獎金」,不惜花大量金錢購買「等級」。



大學生為生活鋌而走險

Jason知道,有經銷商為加強推銷,不惜使用虛假或偽造文件,向財務公司借貸,購買大量貨品以提升「等級」,收取更多「獎金」,結果失敗,反被追債。


他亦發現,最近經銷商積極向大學生埋手。他認識不少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內地畢業生,因工作收入不高,學業貸款沉重、生活費不足,不惜鋌而走險,從事高風險的直銷工作。


Jason表示,有直銷團隊招攬眾多「下?」,團隊人數達數千人,有頂層「上?」年入過億元,「五十個人中,就有一個賺過百萬年薪。」但他強調大部分人都「蝕到入骨」,慘淡收場。


網上廣告免過濾 WeChat「白撞」搭訕

隨著社會對層壓式推銷認識加深,報章雜誌拒絕刊登可疑的求職廣告。Jason說,經銷商轉而向網民埋手,「在報章上刊登求職廣告,報館會先行過濾,但網上討論區就無(過濾)。」


此外,隨?智能電話普及,Jason表示,經銷商常於的士高、食肆等公眾地方,用WeChat「搖一搖」功能向陌生人「白撞」,成功搭訕後,即相約對方會面。部分經銷商更故意炫耀自己收入豐厚、穿名牌、駕名車,令對方羨慕,再遊說其成為自己「下?」,「有錢齊齊搵」。


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黃以民表示,部分不良傳銷商慫恿事主,以信用卡透支,付款參加計畫,甚至教唆他們使用虛假銀行和受僱記錄,借款購買貨品。



半數年輕人曾墮求職陷阱

討論區成為求職陷阱重災區,職工盟培訓中心主任譚健忠表示,畢業生社會經驗淺,警覺性低,心急搵工,極易讓騙徒有機可乘,「多次見工失敗,突然有人說聘請自己,終於有工返,自然很開心。」譚健忠說:「失業愈久,愈容易墮入求職陷阱。」


去年暑假,職工盟成功訪問二百九十二名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發現半數受訪者曾墮求職陷阱,當中最多人中招的求職陷阱為假自僱(28%)、層壓式推銷(24%)及誘騙進修(17%);陷阱最多的行業為零售、批發及銷售行業(31%),其次為教育服務業(16%)。


家長陪見工 一併中招

譚健忠指,近來誘騙進修個案急升,該會過去半年便收到多個求助電話,「很多騙徒以招聘為藉口,叫年輕人先見工,面試時批評他們各方面能力不足,建議他們進修指定課程。」


最經典的例子是,有騙徒以招聘配音員為名,要求求職者朗讀一段文字,然後播放一段事先準備好的錄音作比較,再指出求職者的不足,繼而推銷配音員課程。


不少家長陪同子女見工,以為這樣便可防止子女墮入求職陷阱,但譚健忠表示,部分家長以為修讀進修課程是「正經事」,警覺性降低,結果與子女一併中招。他指出,雖然騙徒確實提供了課程,但往往師資不足,課程欠有效認可,學員修畢後得不到專業資格,亦不獲僱主認可,白白浪費了金錢。


常見求職陷阱


一、金字塔及層壓式推銷術

聲稱工作薪金及佣金高,吸引求職者見工,再極力遊說其購買貨品,加入傳銷行列。


二、色情陷阱

以高薪厚職誘騙求職者簽合約,事後求職者才發現工作涉及色情服務,但受合約所限,難以「甩身」。


三、金融投資騙局

聲稱招聘文員、抄寫員和清潔工等,入職後再慫恿員工投資或轉職投資工作,誘使他們將自己及親友的金錢作投資,最後以投資失利為名,騙取金錢。


四、盜取個人資料

向求職者取得身分證、銀行戶口及信用卡等資料,轉售圖利,或假冒求職者身分向財務公司借貸,讓求職者負上債務。


五、誘騙進修

以招聘為名,見工時遊說求職者報讀訓練班或課程。


資料來源:勞工處



偵破求職陷阱方法:

一、持平實態度及目標,留意工資及入職條件是否相稱。

二、面試時提高警覺,提防「一見即請」的工作。

三、不要隨便繳交款項或重要資料,如身分證、信用卡及銀行戶口號碼。

四、小心檢查合約內容及附帶條件。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