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湧港搶市場 藝術拍賣專才需求殷
近年中資拍賣行相繼進軍香港,作為打入國際市場的跳板,來港三年的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成交紀錄屢創新高,其執行董事張益修看好香港可成為亞洲拍賣市場的龍頭,但拍賣專家人才稀缺仍是一大挑戰。早前股市大插水,但張益修直言無懼大削藏家的購買意欲,因今年秋拍將呈獻首次在市場曝光的國寶級珍藏古畫,有信心吸引真正有實力的買家。
本港拍賣市場日益蓬勃,張益修說,目前香港被認為是繼紐約和倫敦後,全球規模排名第三的藝術市場,他對香港未來成為亞洲頂尖拍賣市場仍感樂觀。去年保利香港成交額達到近二十億港元,在今年春拍中,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部門更創下歷年成交額的新高,取得二點五億港元的佳績,藏家群體亦由大中華區擴展至亞洲、歐美國家。
張益修指,保利香港是年輕的公司,在拍品貨增、策略調整上具有彈性,「目前我們在選件、學術推廣等各方面,獲得藏家支持和信任,接下來需要深入市場,以不同角度開發新領域,例如我們在山東、廈門等地設立辦公室,更深化了解不同地區的拍賣市場。」
擁獨立本地營運團隊
保利拍賣今年踏入十周年,張益修說,今年保利香港的秋拍亮點,是呈現更多頂尖拍品,包括常玉、趙無極、朱德群等多位中國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還有珠寶拍品也會新增不同品味的銀器類珠寶、專場拍賣區不止Hermes手袋,更新加入品牌的引申商品如腳踏車、家具等,「最近經濟市場調整必然會影響買家的購買意欲,但最重要仍在於拍品的品質,我們增加了不少亞洲拍賣市場上較稀有和精采的拍品,相信能吸引真正有實力的買家,例如首次在市場曝光的國寶級珍藏古畫《金陵圖》,相信可引起市場關注。」
保利香港每季拍賣的成交增長明顯,張益修坦言,保利拍賣初期來港成立駐點,不斷擴充公司團隊實力,保利香港擁有獨立的本地營運團隊,不管是專家、行政人員以至財務人員,都有一套獨立系統,「我們約有五十位香港員工,這跟其他新的拍賣公司進軍香港發展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也是發展的必然勢,因為香港融會中西文化,需要不同的拍賣專才、中西方的專家。」
要讓收藏家耳目一新
他不諱言,香港拍賣行業最大的挑戰是文化人才稀缺,包括古董或書畫專家、拍賣行的業務人員等,「我們一直從中大或其他大學的畢業生中進行招聘,也會找來很多實習生,期望培養更多本地人才。未來要視乎不同部門的拍品貨增量,可能會調整及增聘人手,目前我們仍然渴望拍賣行業的專才。」他又說,人手安排最重要是要帶給收藏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如何研究、呈現與推廣藝術品,才是拍賣行一門重要的學問。
為滿足高端藝術體驗需求,保利香港更在金鐘的辦公室闢出藝術空間,舉辦不同的私人拍賣、與著名策展人和藝術專家合作的展覽、論壇等多元化藝術活動,「我們期望提供藝術交流平台,目前以中國藝術家方面的交流較多,下半年將有更多中西方藝術家的交流活動,集中油畫類的作品多些。現在有不同的藝術家跟我們聯絡合作中,這一方面容許我保密。另外在私人銷售方面,未來我們也會增加更多拍品。」
關注年輕藝術家作品
本身是台灣人的張益修,機械工程系出身,在台灣新時代畫廊當實習生後,便從畫廊走進了藝術銷售和拍賣行業,2007年駐守內地的拍賣行工作,12年加入保利香港拍賣擔任執董,「我曾住在北京近七年,了解到內地文化,在香港也生活了三年,讓我有機會更認識香港。」
張益修說,自己喜歡收藏與生活相關或較有探討性的藝術品,尤其關注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我很樂意跟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交流,因為通過他們的眼睛、手和創作,可看到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畢竟我將近四十歲,他們二十歲看的東西,跟我四十歲看的不同,他們的作品可告訴我這個時代正發生甚麼事情,非常有趣。有些香港街頭式的年輕藝術家,甚至用政治主題去呈現作品和探討問題,這是文化現象。」
他舉例,現時中文大學、M+均定期舉辦不同展覽,當中也有很多年輕藝術家或學生作品,「中大每周六晚有不少很好的講座,我也會去。很多人常常說香港沒有藝文活動,以前我也以為真的沒有甚麼地方可以跑的,現在我跟年輕藝術家往來多了,雖然香港的藝文活動不是太公開,卻持續專注地進行,尤其藝術文章,我覺得他們(藝術家)寫得非常好,還有關於古董的文章也寫得很精闢。」
本文摘自2015年9月25日《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相關: 拍賣行, 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 藝術銷售, 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