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心理輔導員 顧問公司助企業「轉身」
改變從來不易,企業規模愈大,要「轉身」就更困難,偏偏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的工作,就是推動轉變,大型企業更是他的主要客群。倪以理在走進一家渴望轉變的企業前,數據整合、資料分析例必齊備,但經驗告訴他,轉變的成敗往往取決於人身上,管理層的決心左右大局,他更笑言,為管理層心理輔導是他的主要工作。
機械人技術及自動化,是全球商界炙手可熱的新詞,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最近發表《未來產業: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報告,有別於外界認為自動化將取代大量工作機會的看法,明確指出只有百分之五的職業會被完全取代。倪以理指出,自動化的趨勢與昔日美國由農業經濟轉型,改變勞動市場結構的情況相似,「過去經驗告訴我們,轉型反而增加工作機會,市場少了一份傳統工作,卻多了兩份新工作出現。」
面對轉變,倪以理選擇樂觀心態,因為顧問公司的主要工作,正是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對方既然要出錢,或多或少代表問題大得難以解決。
麥肯錫作為跨國企業,上門求助的企業多為大企。他笑言,其工作是「走入對方的家中,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正能量」不足的話,難以令對方相信改變會帶來希望。
走進「家中」 給予「正能量」
倪以理認為,企業找顧問公司幫忙,不外乎兩個原因:首先,公司管理層希望借顧問公司為窗口,了解其他公司的經營方式;另外,管理層感到有改革的需要,但不少現行政策可能由前人,甚至是自己訂下的規矩,難以由自己推倒,因此需要第三者的協助,「特別是亞洲人的社會,及擁有輝煌歷史的公司,改變就更加困難。」
他笑言,每次以顧問公司員工身分,初次踏足客戶的公司大門,也會感受到對方的期望,「我們跟管理層初次溝通,對方已期望可以得到啟發,而不只是搬數字,講分析。」因此,他一向要求員工具有正面的感染力,亦要懂得聆聽對方想法,明白企業的優劣。
十多年來出入多家大型企業,倪以理發現,改變最大的挑戰,從來也來自人的本身,「改變都要有取捨,每次關乎公司人事調動出現後,就有人打小報告,當管理層聽到幾個同類電話後,很容易緊張。」倪以理分析過去改革失敗的案例發現,問題往往出自管理層的信心不足,以及管理團體不同心所致,因此顧問公司需要向管理層預先講解改變期間所帶來的震盪,為他們做好心理準備,「改變不一定是無人情味,其實處理得好,不一定會令很多員工感到受傷害。」
要求員工懂聆聽具感染力
科技急速發展下,倪以理相信,改變才可以為公司帶來生機,他引述《財富》雜誌全球五百強企業排行榜的數字,發現上榜公司的成立年份平均為二十年,企業「新舊交替」或許比想像中還要快。
在這個大趨勢下,倪以理亦坦言「從未試過有如此多的公司一起說要轉變」,本港及內地企業面對人口轉變,他相信自動化將會為中港兩地企業帶來轉機。
料「轉變」成新趨勢
為迎接自動化及大數據等科技帶來的機遇,麥肯錫近年在全球收購數十家相關的企業,倪以理正研究如何將技術應用於大中華地區的企業。另外,他發現近年客戶除了要求他們提供公司策略及企業服務外,亦要求他們協助處理改革公司的執行細節,他相信,顧問公司與企業更深入的合作,將會是新趨勢。
倡政府鼓勵創業
工作以外,倪以理同時兼任多項公職及社企董事,他笑言參與公職既可滿足好奇心,同時亦可一抒對香港發展教育及創新科技的想法。
倪以理的公職囊括金融、教育及創新等範疇,包括金發局成員、金管局金融基建委員會委員、科技園董事局成員及香港卓越獎學金計畫督導委員會委員等,另外他亦是「鑽的」董事會主席。他認為參與公職及社企服務可滿足其好奇心,「由公司開會轉換到在社企開會,好像轉換另一個畫面,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而且將自己放在不熟悉的環境,對我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近年本港力推創新科技發展,對此他亦有一套想法,「香港的中小學生在國際機械人比賽贏很多獎,但為甚麼香港沒有一家出名的機械人公司?」他認為,問題終究出自社會風氣,他以美國為例,當地人鼓勵創業,亦傾向支持創業失敗後的年輕人捲土重來,另外,當地政府及大企業也傾向給予新公司合作機會,「香港政府有必要給予初創企業更多機會。」
他又笑言,自己有一半的公職與年輕人有關,「心態年輕很重要,它可以將一些我原本已『睇化』的事情變得沒那麼『睇化』。
本文摘自2017年2月17日《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相關: 倪以理, 麥肯錫, 企業, 心理輔導,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